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非常榮幸參加“原汁原創講臺”活動,與大家分享德陽營商環境建設的探索和實踐。今天我匯報的主題是《融入“雙循環” 唱好“雙城記”——德陽優化營商環境譜新篇》,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當前,德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正處于戰略機遇落地期、轉型發展關鍵期、蓄勢突破窗口期。德陽以營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一流高效的政務環境、安全穩定的法治環境、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為目標,更快更好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找痛點克難點、轉作風改方式,有效釋放市場活力,充分激發社會創造力,營商環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營商環境第三方評價排名全省前三。
一、德陽推進雙城經濟圈建設概況
同城化發展是城市間區域合作緊密、高級的形態,也是現代化都市圈形成的必由之路。按照省委 “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發展戰略,德陽進一步凝聚“唱好雙城記”“下好先手棋”廣泛共識,搶抓重大戰略機遇,主動對標成都、學習成都、融入成都,四市協調發聲、共奏樂章,同城化效應已初步顯現。
看交通網絡,天府大道北延線百日攻堅行動,G5成綿擴容高速項目、德陽至天府機場快速通道等交通儲備項目有序加快推進,中江至金堂城際公交成功開行。初步形成半小時軌道通勤圈,6條城際公交日均客流逾萬人次,交通融合成為百姓直觀的體驗。看產業協同,新都與德陽共建“現代物流產業園”;廣漢與新都、西南石油大學達成戰略性合作,打造全省首個跨市域油氣產業生態圈。大熊貓國家公園創新示范區(中國熊貓谷)啟動建設。看公共服務,“成德眉資中醫尋診地圖”正式上線,四市364家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實現電子健康卡(碼)互認互用。廣漢、青白江實現企業登記注冊“跨市通辦”,“德渝”營業執照異地“互辦互發、立等可取”。廣漢-青白江-新都-新津人力資源區域協作網絡招聘會在四地政府門戶網站同時上線,共同打造“云端”就業服務平臺。成都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德陽服務中心正式啟動,實現成德兩地知識產權同運營。看邊界融合,青廣教育城融合發展示范點、彭什川芎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金中燈籠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納入首批省同城辦交界地帶精品示范點打造名單。
二、德陽優化營商環境主要做法及亮點特色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痹趦灮嵘?,德陽軟硬兼施、誠意十足。從簡材料縮時限、數據互通共享、政府上門服務……一系列創新舉措,追求辦事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流程更簡,推動實現“政府端菜”到“企業和群眾點菜”的轉向。
(一)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營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一是推行包容審慎監管。推出減免中小企業房租、補貼中小企業物流費用、企業臨時電力補貼等多項惠企政策,全面落實國家各項減稅降費政策,2020年新增減稅降費34.93億元。
二是減少市場準入限制。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德陽市2020年市場主體增長39%,新增企業9863戶,同比增長25.52%,為創業者節約開辦成本437萬元。
三是創新金融融資模式 。創新以“銀行貸款+保險保證+政府補償”為特色的專利質押融資模式。為7 家工業園區專利質押融資授信 22 億元,為120戶民營企業、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實現知識產權質押融資17億元。被國務院、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可復制可推廣經驗成果”在全國推廣。
四是數字賦能產業轉型。扎實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據價值化”,出臺《德陽市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十條措施》,構建“生產服務+商業模式+金融服務+人才供給+發展環境”的數字化生態,梳理應用場景推出總投資683億元的數字經濟機會清單項目。2020年全市簽約數字經濟重點招商引資項目總投資近400億元,數字經濟總規模達1077億元,同比增長23.09%。
(二)以群眾滿意為標準,營造一流高效的政務環境
一是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推動129項經濟事務管理權限向產業功能區下沉,向3個經濟發達鎮下放一批直接面向群眾的管理權限,“全市通辦”格局逐步形成;市本級分類設置社保、醫保、公積金等9大領域“綜合窗口”,將11個部門低頻事項納入“無差別受理窗口”運行;發布200個“一事一次辦”事項清單,推出51個精品主題式服務。
二是扎實抓好重點改革。率先全域實現企業開辦全流程“零成本·一日辦”,建立“零成本·小時辦”德陽市地方標準;市本級存量房交易轉移登記實現“全流程1小時辦結”;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總用時減至65個工作日內。推行“以時定效”,市本級“日辦結”、“小時辦結”、“分鐘辦結”事項分別達到178個、74個、88個;免費發放CA證書,免費政務快遞、新辦企業首套印章等每年為企業減負800余萬元。
三是全面加快跨區通辦。率先實現90個事項川渝“跨省通辦”,533個事項“全市通辦”,55個事項成德眉資“跨市通辦”,91個事項與天府新區通辦,廣漢、什邡、中江等與成都相鄰區縣共300余項“跨區通辦”;率先與重慶、福建、黑龍江等7省接通跨省自助通辦平臺,實現社保、醫保、公積金、不動產等11個事項“跨省”一站辦;近期與山西省長治市建立合作通辦關系。
四是大力推動一網通辦。著力構建“3+N”智慧政務服務體系,網廳端市本級可辦事項1385項、即辦事項945項、可全程網辦事項1324項;自助端實現社保、醫保、公積金、不動產等110余項業務集成;移動端實現在“德陽服務”微信公眾號查詢辦理,“德陽市民通”App集成在線公證、社保、醫保、公積金、生活繳費等300余項便民服務功能,榮獲2020首屆數字四川創新大賽政務大數據應用賽“十佳案例”、四川省新型智慧城市優秀解決方案。
五是打造一流用戶體驗。推行容缺預審、特事特辦、預約、延時、上門、“釘式”等服務,“釘式服務”被阿里公司在全國推廣。持續加強投資項目全程代辦,率先推行園區“直通車”“產業助理”服務,開展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創新推出“蝸牛獎”“領航獎”每月評比活動等,倒逼政務服務部門為企業和群眾辦事去梗、添便、加利。
(三)以公平正義為前提,營造安全穩定的法治環境
一是完善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等制度,建立市場監管、公平競爭審查、企業破產處置等聯席會議制度,清理現行政策措施3611件,廢除涉嫌妨礙市場經濟主體公平競爭的文件6件。
二是推行知識產權類型化案件快速審理機制,建立金融糾紛多元化解途徑、公司證券類糾紛府院聯動、常態化普法宣傳“三張清單”,深入推進示范判決、大宗股票強制執行等金融審判執行機制,全方位保護中小投資者。
三是強化信用監管機制,市、縣兩級271個部門信用監管信息實現互聯互通,構建“政府承諾、社會監督、失信問責補償”的信用激勵懲戒體系,僅2020年開展各類誠信缺失專項治理行動120余次。開發運用的全省首個“大數據執行綜合查控平臺”被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賦予“創新案例獎”。
(四)以先進文化為引領,營造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
一是構建“親清”的政商關系。通過舉辦民營企業懇談會、開展“政事廉連問”活動、研發“親清政企通”平臺等措施,全面搭起政企互動“連心橋”,堅持營商環境專項巡察常態化制度化,突出“6準”正面清單和“6不準”負面清單整飭政商關系,“親而不清”“清而不親”“不親不清”問題現象基本杜絕。
二是實施“筑巢引鳳”人才計劃。出臺《“1+3+N”領軍人才建設若干措施》,賦予來德創新創業團隊最高2000萬資助、2264套高端人才公寓,以及最高100萬安家補助、2萬元/月崗位津貼、2萬元/年學術交流補貼,以持續的普惠政策集聚數字人才,目前德陽高技能人才達到5.37萬人、占技能人才總數的33%。
三是屢出穩崗援企實招妙招。實施就業創業推進行動、企業穩崗擴崗支持計劃和“春風行動”,城鎮新增就業4.2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18.7萬人。常態化開展入企服務大走訪、民營企業紓困解難現場會,幫助企業解決問題965個,發放穩崗返還資金3.3億元、穩崗21萬人。
四是助推教科文研蓬勃發展。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入選全省唯一一所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計劃,成都外國語學校、四川天立、巴川公學等優質教育資源在德落戶;加快電子科大德陽校區、58同城大學未來產業學院總部、華為ICT學院建設等,打造數字“藍領”培育和輸出基地;“技術+團隊+股份”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入選國務院支持推廣經驗;三星堆考古取得新發現,入選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至11處,國家級非遺傳承2項。
(五)以幸福指數為核心,營造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
一是融入雙城經濟圈新格局。成德同城化指數領跑成都都市圈,規劃同城共繪、成德動車公交化、城際公交地鐵聯運、醫保直接結算、醫療雙向轉診、戶籍網上遷移一站式辦結、通訊資費同城基本實現。完成“三區三帶”空間發展規劃編制,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起勢見效。中心城區“三區一谷一城一港”格局加快形成。新增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連續兩年實現人口凈流入,城市吸附力和承載力顯著提升。
二是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強力推進生態環保督察和“回頭看”問題整改, PM2.5、PM10濃度分別比“十二五”末下降21.7%、20.2%,7個國省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提高到100%。對標成都建設公園城市,實施老城區城市更新行動,啟動45個街頭公園、綠地建設,推進城市環境更加宜居。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節能減排示范市考核優秀暨總體優秀,入選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三是蓄積改革跨越發展勢能。高標準高效率規建天府旌城、天府數谷、凱州新城、物流港、什邡通航等產業園,“10高18快13軌”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形成,“半小時成德、一小時成渝、八小時出?!蓖ǖ啦粩嗤晟?,保稅物流中心(B型)加快建設,“蓉歐+”東盟國際班列(德陽—欽州)常態化開行,物流港鐵路吞吐量年均增長30.4%。獲批中國(德陽)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德陽協同改革先行區。為企業在德安居樂業提供了方方面面發展保障。
三、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對比標桿差距較大。從2020年全省評價總體得分來看,我市評分對比成都、綿陽還有一段差距。從前4次全省評價排位來看,我市從2019年全省第3下滑至2020年一季度的第9、二季度的第10,再到2020年又回升到全省第3,我們的位次忽高忽低、波動較大。從2020年全市營商環境評價結果來看,6個區(市、縣)營商環境總體得分較為接近,但整體水平不容樂觀,與國內最佳實踐差距十分明顯。
(二)協同建設力度不夠。都市圈內各城市之間營商環境協同推進力度不夠,未形成“一盤棋”協同推進格局;都市圈內各城市之間營商環境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發展不均衡;行政壁壘的存在造成企業群眾跨區域辦事標準不一、重復跑路。
(三)網辦服務能力不強。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廣運用不夠,網辦便利度不夠。雖然我市可網辦率較高,但2020年度實際網上辦理率僅41.56%,暴露出市民辦事習慣引導不夠、網辦黏性不足、多渠道便利化服務不夠、“能辦不好辦”等問題。
(四)數據共享面臨瓶頸。數據采集回流難,公安人口、機動車信息及民政婚姻信息等本地無數據,向省級部門申請流程多、耗時長、成功率低。本地已實現的數據共享主要是文件類型的,以數據庫和接口方式共享的占比較低。業務系統未打通,個別部門以信息安全、省級有要求、設備不支持等為由,拒絕或拖延業務專網與政務外網對接。
(五)對企服務仍有差距。惠企政策兌現機制不暢,我市已建立惠企政策綜合窗口,初步實現惠企政策“進大廳”,但政策精準推送、智能匹配、快速兌現等“上平臺”服務功能還未實現?!白疃嗯芤淮巍币浴吧暾埐牧淆R全、符合法定受理條件”為前提,資料準備繁、準備難造成辦事仍需跑多次。
四、努力的方向
(一)鎖定一個奮進定位。德陽將鎖定“全省一流、中西部一流、向全國一流躍進”的目標定位,以上海、深圳、成都、杭州等城市為標桿,逐一制訂對標清單,在對標中找差距、在對標中找目標、在對標中找動力,以“事爭一流、唯旗是奪”的精神狀態,不斷深化優化營商環境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二)堅守一把服務標尺。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最有發言權。優化營商環境,必須立足企業需求久久為功,把服務工作落細落實。下一步,德陽將在堅守服務標尺方面重點強化企業客戶感、體驗感、獲得感。大力弘揚“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精神,推動政府和企業關系向客服和客戶關系轉變,廣闊搭建“政企對話”平臺,推行營商環境體驗官制度,探索建立企業評議政府相關部門工作制度,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三)建造一個效能環境。深入打好“一站服務”“一窗受理”“一鍵審批”“一次辦結”“一網通辦”“一號響應”六大改革戰,大力實施審批服務瘦身、數據互通共享、窗口效能提升、用戶體驗升級、政務服務強基五大攻堅戰;加速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進一步清理整頓各類隱形門檻,杜絕“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等監管怪象,讓所有企業“輕裝上陣”;進一步降低企業要素成本、時間成本和融資成本,讓更多“真金白銀”落進企業口袋,構建更加親清政商關系;進一步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打欺行霸市等破壞市場經濟秩序、損害企業家權益的行為。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蔽覀儗⑸羁特瀼仡I會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戰略規劃,主動融入“雙循環”、齊心唱好“雙城記”。 建強極核,連線成圈, 突出增強成都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充分發揮德眉資三市特色優勢,加強在開放發展、平臺聯動、制度創新、產業協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動成德眉資都市圈建設取得新突破。成德眉資,四城執筆,共繪一“圈”,其興可待,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