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龍鎮和燈籠產業園區基本情況
(一)金龍鎮基本情況。金龍鎮地處成都市東北部、金堂縣的東南部,東鄰中江縣永興鎮,南與高板街道、轉龍鎮相連,西與福興鎮、三溪鎮接壤,北與中江縣白象鄉相鄰。位于成都、德陽兩市交界處,屬成都東北門戶鄉鎮;距成都市區85公里,距縣城39公里,全鎮幅員面積41平方公里,轄5村1社區90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2.8萬余人。
(二)燈籠產業情況。2020年,全國燈籠產品產值約500億元。成都市荷花池批發我國燈籠制造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華中、華南等地區,西南地區燈籠產品年銷售總額近100億元,但僅有5%的商家是自產自銷,有95%的商家其燈籠都是從河北藁城、浙江義烏等地發貨,本地燈籠企業需求巨大。金龍鎮制作燈籠歷史悠久,燈籠年產值4000萬元,吸納外出務工500余人,是聞名的“燈籠之鄉”。鴻發燈籠借助“一帶一路”遠銷歐美、東南亞。
二、金中燈籠產業園推進情況
(一)加速推進前期規劃。2020年12月10日,縣政府第87次常務會審議通過了《金堂縣人民政府 中江縣人民政府共建金中燈籠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項目加快交界地帶融合發展合作協議》。2021年1月26日,縣政府專題會計劃撥付100萬元資金用于《金中燈籠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總體規劃》《金中燈籠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增減掛鉤項目實施規劃》的前期編制工作,預計4月底前編制完成。
初步規劃建設規模300余畝,后期遠景規劃建設規模700余畝,建設主體2000平方米的燈籠文化展示體驗中心,力爭打造集燈籠設計、制作、物流、展示于一體的產業園區。開展與河北、陜西等地知名燈籠廠合作,形成燈籠及配套制品全產業鏈,著力打造“中國燈籠之鄉”。
(二)大力開展招商引資。2020年9月9日—9月13日,鎮黨委書記帶隊到石家莊藁城區進行招商,拜訪了藁城區喜洋洋喜慶用品廠、宏洋宮燈廠等10余家企業。截至目前,金中燈籠產業融合發展園現已初步談妥新入駐燈籠企業20余家。
到2023年,力爭形成年銷售收入達1.2億元的燈籠及相關產業,制造燈籠達到9大類50個品種以上,通過發展電商銷售平臺使燈籠銷售遍布全國,可以生產各種樣式的燈籠,解決當地就業200人以上,帶動300戶農戶(家庭作坊)制作燈籠。把燈籠產業打造成為金龍的特色品牌。通過發展燈籠產業,推動燈籠文化旅游和鄉村旅游,推動我鎮產業結構調整,促進GDP快速穩步增長,預計農戶人均增收1500元。
(三)著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因地制宜規?;l展青花椒1200畝,建設中藥材原材料生產基地900畝,連片發展特色水果400畝,羊肚菌630畝,建成年出欄1萬余只的大柏山兔業養殖園。
(四)共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同爭取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實現土地指標共通利用。改擴建產業道路9公里,新建渠道1.2公里,整治堰塘9口,新建蓄水池12口。貫通金龍鎮與三繞的連接線,盤活對外大通道,建設旅游觀光步道30公里。
三、關于交接地帶鄉村振興的思考
交接地帶多處于邊緣地帶,兩不著邊。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鄉村振興已經是當下的風口,越來越多的企業會關注鄉村振興帶來的發展機會。但時至今日,鄉村振興也好,特色小鎮也好,成功的寥寥無幾。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為,沒有產業導入,或者產業導入盲目,應該是個關鍵因素。鄉村要想振興,首先就必須先解決“產業振興”。這已經是很多人的共識?!爱a業”是鄉村的血,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產業的鄉村,無論你有多么好的資源,無論傳承下來多么醇厚的文化,無論你怎樣吹噓的高大上,都只能是曇花一現的燦爛,甚至沒等花開就已落敗。但是現在一談到鄉村振興的產業,無不是旅游、養老、農家樂、民宿客棧,還有什么四季花海、林木苗圃、經濟觀賞園等,大片大片的農田被流轉。有的甚至打“擦邊球”,“以租代征”,進行房地產開發,完全忘了農業才是鄉村振興最基礎的產業。導致農村沒有了農業生產,農民進了城,村里卻沒有了人。
產業導入必須與當地資源和條件相匹配。
產業的開發和導入,最根本的是落地,不能落地的產業,不管是如何高大上,如何先進,如何有市場,都是一廂情愿的臆想。中國地大物博,每個省、市、縣、鄉鎮,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未來鄉村產業發展也將更多著眼于“特色、品質”。但目前鄉村的發展日漸重視對特、精、奇等特色產業的追求,產業也以外部資源輸入推動為主,而反過來忽視了鄉村自身資源的文化經濟價值,對當地百姓能否融入該產業中也基本沒有考慮,從而導致產業內生動力不足、產業與當地生產、生活脫節、產業難以存活等問題。
其實,目前我國鄉村有很多資源躺在那里,沒有得到開發利用。這些資源一旦得到有效利用,將釋放巨大的發展紅利。所以鄉村振興產業項目選擇一定要克服盲目性,必須從本地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挖掘和整合利用鄉村內部資源,努力打造特色產業,突出地域文化特征,絕不跟風照搬。
像農產品原材料豐富的鄉村,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產業發展,不斷延展農業產業鏈,生產優質特色加工產品,把農業附加值留在農村,如青島平度就利用當地的白菜、辣椒等農產品發展泡菜加工產業,其泡菜出口量占全國的60%以上,成為了泡菜產業振興龍頭;
農業生態資源豐富的鄉村,可利用生態優勢,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空置住房,發展鄉村休閑旅游、鄉村養老養生等產業,如北京懷柔區田仙峪村委會把擁有閑置宅院的農戶組成專業合作社,流轉30處農民院落的經營權,租讓給國奧集團,后者把農家宅院改建成各具特色的休閑養老院出租給市民。
交通條件好的鄉村,可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特別是要鼓勵和支持發展“一村一業、一村一品”,推動不同鄉村立足不同優勢資源、形成不同的產業和專業特色,比如浙江臨安龍崗堅果電商小鎮,依托優良的生態自然資源及優越的區位條件,憑借優質的農特產品,通過“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思路,年產值超過100億元。
鄉村振興產業導入的四個原則
鄉村振興的產業選擇,絕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什么產業先進就能夠導入什么產業。鄉村產業的選擇,有四個原則:
1、必須尊重項目的定位
無論是鄉村還是小鎮的產業選擇必須要尊重整體發展的定位。比如,你定位是足球小鎮,那么導入的產業必定是與足球相關,足球培訓學校、訓練場、球迷俱樂部、足球產品開發、足球文化用品開發、足球酒吧……可是,如果你在足球小鎮突然塞進來一個什么乒乓球少兒培訓學校,又或者搞個羽毛球訓練場是不是很尷尬?如果你定位的是運動小鎮,那么這沒什么,甚至你把跳水、田徑整進去都可以,但你定位足球小鎮,就只能是與足球相關的產業。再比如一個休閑度假小鎮,導入的卻是航空產業,哪怕你把環境打造得再美,航空文化做得再足,那你看看有多少人去那度假?
但現在很多小鎮因為規模較大,單一產業很難支撐,于是就出現了“小鎮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的亂象,只要是產業都拉進來再說,至于是否與定位一致,是否能夠成活好像沒多少人去管。
2、產業能否導入要看資源是否匹配1
產業能否落地,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看鄉村的資源是否匹配。資源分為三類:
一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包括山、河、湖、海、森林、沙漠、草原、溫泉、土壤、氣候等。山好水好空氣好,這樣的資源匹配什么產業好?大家都知道,除了旅游度假,康養產業更合適。除此之外,特色教育、培訓,高端會議和商務都可以考慮。這是因為,這一類產業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安靜、舒適、有利于身心調整是基本條件。
二是文化資源。文化資源有古代建筑、歷史名人、傳統文化、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等。很多人說文化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開發文化產業要么投入大,要么存活難。我們不否認這種觀念,但是,文化并不只是大投入才行,從傳承的文化中開發產業,無需多大投資。
比如,去年我們在做四川大涼州喜德縣全域旅游規劃時發現,該縣彝族文化中的漆器非常精美,完全可以開發成藝術品,禮品,其市場非常廣闊。另外,彝族服裝非常靚麗,中央電視臺還專門做過專輯,如果做些簡化,完全可以做成時裝。再比如我們現在正在做策劃的宜賓高縣慶嶺鄉鄉村振興項目,就是依托“吃春酒”這個習俗,開發“春酒”系列產品,上下游各種資源對接,形成產業鏈。
三是產業資源。很多地方的特色產業在產業鏈的某一環節有一定的發展基礎,如特色農產品、手工藝品等,但多數處于附加值低的環節,可沿著產業鏈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形成一二三產聯動,農業、文創、旅游休閑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提高產品附加值。比如,我們策劃的沙河豆腐,以豆腐為核心,帶動了大豆種植、豆制品加工、豆腐產業園、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實現了一二三產聯動。
四是社會資源。社會資源包括人才、技術、氛圍、環境等,這是保證產業落地的關鍵因素。烏鎮之所以建互聯網小鎮,是因為杭州有阿里巴巴,集聚了一大批互聯網人才,是杭州最具互聯網氛圍,如果你換到其他地方搞個互聯網小鎮試試?不是沒人試過,??诰陀幸粋€互聯網小鎮,至今卻成了一個笑話。還有很多類似的笑話,如有個云南深山的小縣,他們想做一個航空小鎮,當他們向我咨詢時,我除了笑之外,還能說什么?不是什么產業都可以導入的,必須考慮你擁有的資源是否匹配。
3、產業導入要考慮成長性
產業可以不高大上,但一定要具有很高的成長性。
一是精準定位市場。任何一個產業都不可能覆蓋所有的市場,不可能滿足所有消費群體的需求,這就要求產業鎖定的目標消費群必須精準,對他們的消費特征,比如消費實力、偏好進行深入的了解。比如鳳山的康養產業,當地居民就厭倦了單純的山水康養,而希望能有更多的精神上的康養。針對這一訴求,就要把康養與當地香火旺盛的鳳山廟相結合,發展禪養,不僅養身還養心。
二是競爭力強??凑l活得長就看誰選擇的產業生命力最強。一般來說新興產業、朝陽產業、科技含量高的產業競爭力是最強的。但是,很多從歷史文化、民族風俗、特定地域中挖掘、開發的產業同樣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如風行的王老吉涼茶,從1828年傳承至今,經歷了太多的風浪,卻依然擁有廣大的市場(雖然最近敗訴,但我相信其生命力依然強勁)。再如瑞士手表,雖然現在各種電子表、智能手環涌現,但瑞士手表的品牌影響力卻沒有絲毫削弱。
三是有技術保護。我在這里說的是技術保護,而不是科技含量,是因為科技更多的是針對新興產業,而很多傳統產業同樣有很強的技術和獨特配方,前面舉例的瑞士手表就因為保持傳統的手工技術而享譽世界,同樣,很多非物質文明遺產,也是因為其獨特的技術被傳承才得以保存。如喜德的漆器、龍泉的青瓷、云和的木雕、三都的馬尾繡等。即使是餐飲,重慶的火鍋也因為其制作和配料而無法被取代。所以,導入的產業如果有很好的技術支持,其成長性會更快。
四是產業上下鏈成熟。產業不同于產品,一個產業成長性怎樣,還要看整個鏈條是否成熟,雖然我們在產業導入時,不可能將某個產業的全鏈條導入,但是,如果該產業某一環節還有缺陷,我們導入后很難保證在鄉村地區的健康成長?,F在很多特色小鎮導入智能化產業,但到目前成功的卻沒看到,就是因為智能化產業的許多環節還沒有梳理清楚,哪些能夠在小鎮做,哪些不適合,這些還是要尊重客觀規律。
4、產業導入要符合產業邏輯。
顯然,鄉村振興不可能只發展單一產業。在確定主導產業之后,鄉村還要配合其它產業進一步拉動經濟增長,提升經濟格局和發展水平。這就涉及各產業之間的邏輯關系——鄉村各產業之間的邏輯關系要合理,不能相互沖突。
比如說要發展康養產業,除引入養老機構解決老人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問題,還可打造與健康息息相關的醫療、醫藥產業,以及滿足老人休閑心理需求的藝術、繪畫產業等(學院生活還可滿足老人抗拒孤獨、喜歡朝氣熱鬧的心理訴求)。假如發展重工業,則對自然、人文環境的破壞與康養生活環境是完全相違背的。
再比如,河南鄭州有個以兒童服裝設計、生產為主的鄉鎮,因為突然有開發企業和大量資金注入,大規模的土地被征用。僅以童裝單一產業難以支撐,于是盲目導入金融、戲曲、古玩、足球等產業,導致大量土地被開發,卻無一個產業存活。
產業導入的四個方法
產業選擇絕非只有這四個原則,但把握好這四個原則,一般來說就不會錯到哪去。原則確定了,方法更重要,我們來看看有哪些簡單易操作的方法。
1、選擇土生土長的特色產業
有些地區經過多年的產業發展,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優勢產業,比如廣州花都的皮具、中山的燈具、順德的家具等等。對于這些地區,無需另外引入主導產業,只要對現有產業重新進行規劃引導和提升,實現現有產業升級。我們之前說到的沙河豆腐也是如此。
2、選擇自我進化的特色產業
有些地方本身還沒有形成優勢產業,但卻有明顯的特色資源。對于這類鄉村,就應該立足本地特色,導入與之最相關產業。比如把空氣質量好的地方,可以導入養老產業,比如清遠;有溫泉的地方可以導入休閑度假產業,比如從化;有特色農產品的地方可以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比如增城荔枝。
3、選擇競爭風險小的特色產業
同樣的資源,可以有不同的表達,開發不同的產業。說到麗江,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利用麗江的資源優勢,氣候、自然風光發展旅游業,但是我之前診斷的一個項目,為了避開競爭,決然深挖納西文化尋找一條不同的路,以納西族放鷹狩獵的傳統文化為依據,打造一個鷹獵小鎮。
4、選擇服務周邊的特色產業
有些鄉村本身既沒有什么特色產業也沒有什么特色資源,但是卻毗鄰中心城市,這類符合條件的鄉村地區可以承接周邊城區產能過剩的產業,為大中城市提供特色服務。比如,位于廣州黃埔郊區的教育小鎮就引入了大量國內外名校,成為了廣州新的教育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