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span>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省委省政府和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的工作部署,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借力先發地區經驗、共商共聚各方智慧,搞好天府大道科創走廊建設,推動成德眉資創新產業協同發展,2月27日-3月3日,成德眉資創新產業協同發展專題培訓班在上海舉辦。省直有關部門、成德眉資4市相關部門分管負責同志、天府大道沿線區(市)縣相關負責同志等40余人參加培訓。
2月28日上午,培訓班舉行開班儀式。寰球人才交流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曉群同志對參加成德眉資創新產業協同發展專題培訓班的同志表示熱烈歡迎,介紹了寰球人才交流中心基本情況及本次培訓班籌辦情況。 省同城化辦常務副主任、成都市發改委黨組副書記尹宏同志回顧了成都都市圈起步期三年來取得的成就,對本次專題培訓班的背景和目的作了講話,并向全體學員提了三點要求。一是高位求進,再創佳績。日前印發的《成長期三年行動計劃》《都市圈建設2023年工作要點》任務已明確、責任已落實,規劃建設天府大道科創走廊,通過省政府工作報告、成德眉資4市政府工作報告向人大代表作出了莊嚴承諾。成德眉資4市天然承擔著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先鋒隊”“主力軍”角色,肩負著建設好天府大道科創走廊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二是學有所借,斬獲新收。此次培訓精心設置課程和現場教學點位,讓大家既有理論學習又有實操借鑒,既有感性認知又有理性認識,讓大家在上海大都市圈與成都都市圈對比中,切身感知、學習提升,借力先發地區之經驗,補己之短板。要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借鑒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經驗,為天府大道科創走廊建設找到可參考、可借鑒的實施路徑。三是找準切口,大干快上。以編制天府大道科創走廊總體建設方案為切口,優化編制思路,統籌考慮近期和遠期建設任務安排。對天府大道科創走廊建設的實現路徑,研究提出切實可行最優方案,對體制機制提出對策建議。將“藍圖”一繪到底,為加快建設動能更充沛的現代化成都都市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次培訓邀請了國內相關行業領域6位專家學者,主要圍繞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精神、如何構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創新服務生態、發揮科技人才引領作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長三角區域產業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專題講授。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戰略意義、當前的國際科技格局、未來科技發展戰略、未來重大突破的產業領域、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戰略科技人才發展的大平臺等六個方面進行講授。講授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本土經驗,既有理論指導性又有現實指導性,為學員學深悟透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科技會議精神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華東師范大學區域經濟學終身教授曾剛,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管理中心科創資源推進小組副組長于偉東:曾剛教授介紹了科技創新的宏觀形勢,分析了長三角一體化的優劣勢,詳解講述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建設歷程、建設行動、建設經驗。于偉東副組長則從背景分析、建設進展、建設成效、下步工作計劃等方面介紹了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設情況。兩位教授的細致講授為加快編制完成天府大道科創走廊總體規劃和建設方案,分期分層分類推動走廊建設提供了經驗借鑒。 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黨政干部培訓特聘教授朱國祥: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顧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才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深入分析了人才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同時,以上海為例講授上海在引進、培育、服務科技人才方面的主要做法。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要素,朱國祥教授的講授為如何發揮創新人才引領作用推動天府大道科創走廊建設提供了借鑒。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授、長三角研究院副院長趙泉民:站在“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的戰略高度,講述了長三角“一核五圈四帶”的網絡化空間格局,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目標、發展定位、演變歷程、取得的新進展及進一步突破方向,講授內容深入淺出、內容豐富,既有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經驗分享,又有對成都都市圈發展的支招獻策,為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特別是創新產業協同發展指明了方向。 上海社會科學院區縣研究中心主任陳建勛:從一體化國家戰略要解決什么問題、一體化國家戰略要達到什么目標、一體化國家戰略中產業協同發展與創新三個方面對長三角區域產業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陳建勛主任還結合成都都市圈實際對成德眉資4市產業布局提出了意見建議,為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拓寬了思路,為成都都市圈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3月1日上午,全體學員前往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實地參觀。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從秉持新發展理念的基層生動實踐上升為國家戰略重要平臺,走過了極不平凡的征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瞄準國際先進科創能力和產業體系,深刻把握經濟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實現了跨區域的產業優化布局,目標清晰、站位高遠、謀劃深入,是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鮮活樣本。館內呈現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發展現狀及G60沿線未來總體規劃,展出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設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高科技產品,這些給學員帶來極大感官震撼的同時,也為天府大道科創走廊建設提供了經驗支撐,開闊了分析問題的視野,拓展了解決問題的思路,為培訓成果轉化運用打下了良好基礎。3月1日下午,全體學員還前往上海集成電路科技館、寬創國際等地實地參訪。 學員們普遍認為,專題培訓班進一步增強了成德眉資4市干部對創新產業協同發展的認同感和共同建設天府大道科創走廊的方向感,更加明晰了自身的發展路徑和城市定位,共下一盤棋、共譜一部曲、共繪一張圖。 一是集聚各類創新創業資源,促進各類科技資源的關聯與融通。包括建立科技資源的納入標準與規范,利用大數據管理與決策樹模型技術,構建科技資源數據庫,實現“科技資源發現”;提供一站式智能檢索功能,實現“科技資源選擇”。二是探索跨區域的資源配置應用場景。包括建立“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服務平臺;采取“揭榜掛帥”方式收集、發布和解決企業需求;促成一批服務機構成為區域活躍服務機構,接受服務預約;推動創新創業人才服務,實現人才政策智能搜索和精準匹配。三是推動建立“4+1+N+X”跨區域服務生態。包括建設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個管理中心,健全各地參與平臺建設的組織機制;組建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機構聯盟;建立N個園區孵化器創新服務站點。 一是強化上位統籌,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完善領導小組溝通協調工作機制,對重大項目實施清單化精細管理。二是推動優勢重點產業共興,加快推動建圈強鏈。聯合繪制重點產業“建圈強鏈”產業圖譜,鼓勵、支持成都鏈主企業與德眉資相關企業開展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合作,構建“鏈主+鏈屬”有機合作模式,推進區域產業技術水平提升。三是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加速要素自由流動。推進創新人才資源要素共享,推進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推進科技金融跨區域流動。四是推動區域重大項目共謀,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強化大院大所創新協同,聯合組建科創走廊成果轉化基金,共推核心技術攻關,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協作機制,促進科教資源共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推動創新優勢資源共享,要素流通。二是推動重大創新平臺共筑,技術互通。三是推動先進產業集群共建,產業融通。四是推動科技創新環境共營,政策貫通。 此次專題培訓班,既是對理論武裝思想的頭腦風暴,也是置身其中身臨其境的視覺沖擊,尹宏主任的開班輔導講話抽絲剝繭、切中要義,讓我們對成德眉資同城化工作的理解、對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的認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下一步,我將立足區域實際和工作職能,充分發揮成德合作前哨和青廣兩地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的優勢,推進成都國際鐵路港和德陽國際鐵路物流港兩港聯動,加快青廣融合發展示范點打造。充分發揮成都國際鐵路港國家級經開區、綜保區、自貿區開放優勢,加快建設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為天府大道科創走廊、都市圈北向成德綿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一是深刻理解了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意義,加深了自身對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技自立自強內涵的深入理解,對自己今后所擔負的科技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找到了目標。二是對區域創新發展的深層次邏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優劣勢及工作推進經驗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為成德眉資協同創新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借鑒。三是對G60科創走廊科技1.0~3.0版本的建設推進進展、創新服務生態建設有了全面的了解,對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一是市場化協同是基礎。要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構建“市場先行+政府引導”的組織協調機制,進一步強化同城化工作對接協調機制的作用,做實產業鏈、供應鏈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大重大科創的投入和資源的集聚力度,四市政府共同出資、社會資本共同投入,建立科創基金。二是制度創新供給是保障。打破壁壘,制度創新,進一步擴大“一網通辦”、無差別辦理范圍,跨區域實行知識產權保護,發布科創走廊重點商標保護名錄。三是高層次人才招引是重點。打造產業人才協同中心,舉辦科創走廊人才峰會、聯合開展高層次人才培訓等,共建共享人才發展高地。出臺都市圈互認互通人才政策,實施科創走廊科創人才引進工程。 一是依托大學和科研機構,形成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二是依托龍頭創新企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三是依托創新服務體系,構建一流企業孵育生態。四是依托政府“有形的手”,打造一體化創新服務配套環境。